—— PROUCTS LIST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發布
【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2015年政府發布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2015-2025年)》提出,將建立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共性應用支撐平臺。沿著規劃的方向,2018年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牽頭承擔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共性應用支撐平臺項目在北京啟動,正式拉開了民用空間基礎措施平臺的帷幕。 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就是通過發射的衛星,為衛星遙感應用業務部門與區域應用提供共性、基礎服務與保障設施,從而實現業務衛星和科研衛星各載荷共性信息產品檢驗、共性技術評價以及基礎資源共享,實現衛星的商業化運營。 在民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推動衛星的商業化運營,儀器產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衛星的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又為儀器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監測儀器助力衛星監測環境 高光譜遙感監測儀、多譜段云和氣溶膠偏振探測技術等技術助力衛星環境監測。目前,我國已經發射過好幾顆衛星用于環境監測。高光譜衛星環境監測為河南三門峽市的國土測繪、環保監測、地質、實景三維建模等方面提供服務;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實現了星地一體化多模式衛星觀測平臺,運用了星載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技術與多譜段云與氣溶膠偏振探測技術;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承擔的TQ-2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三臺別用于面向國家污染減排、環境質量監管、大氣成分與氣候變化監測,進行了污染氣體、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大氣成分、氣候變化等高光譜遙感監測。 數據采集儀器助推大數據發展 一方面衛星通過對環境、地理等監測形成大數據平臺,為空氣質量監測與大尺度長期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數據支撐,著力于環境數據的共享服務。另一方面,通過遙感數據提前獲取建設區周圍的房屋、地質等信息為城市建設的規劃、決策提供數據支撐。而數據的采集都離不開數據采集儀器和數據處理系統。 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為儀器行業帶來新發展 據介紹,超過80%的陸地及95%以上的海洋,移動蜂窩網絡無法覆蓋。航天科工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正利用衛星發射著力于打造我國*天基物聯網,信號可覆蓋。天基物聯網可以讓更多的地區實現網絡的發展和信息的交流,擴大儀器發展市場。 通過衛星的民用,也為儀器的研發也帶來了新的發展。例如濟南唯尚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W9006衛星同步時鐘D型就可以根據衛星為網絡、流程控制管理系統、電子商務系統以及數據庫的保存維護等系統提供標準時間信號和時間戳服務,并且已經在福建南平銀行成功運行。 一個新的領域的發展對其他領域也會產生影響。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逐步推行,可能會為工業生產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為儀器行業增添更大動能。 編輯點評 當前,我國空間基礎設施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技術能力從追趕*技術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服務模式從試驗應用型為主向業務服務型為主轉變;行業應用從主要依靠國外數據和手段向主要依靠自主數據轉變,發展機制從政府投資為主向多元化、商業化發展轉變。把握轉型發展機遇,加快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是適應發展需要、促進轉型升級、培育產業的重大戰略舉措。 (原標題: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與儀器產業互相促進發展)